载入中...
 
     
 
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载入中...


 
 
载入中...
   
 
 
与高考考生和家长谈谈心 
[ 2008-4-28 17:46:00 | By: 休闲皇帝 ]
 
    无论对考生和家长,高考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从复习、模考、高考、估分、填报志愿乃至等待录取,一步一关,不说惊心动魄,至少也是如履薄冰,足够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很多人觉得考生,尤其是成绩很好的考生考大学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事情。无非是立足自身特点,了解学校学科,着眼未来发展…… 但笔者一年一年与一拨一拨全新的考生、家长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里面可是大有学问。
    
首先,考生及家长对大学的了解普遍非常有限,更谈不上全面、深入。例如笔者本人就曾多次被人问到北京大学是否只有文科?(问者当中甚至还有高三老师、领导、记者!)这说明很多人对报考大学的一些常识性问题缺乏必要的了解。说到理科与工科的差别(学科本身的差别,以及对学生特点要求的差别)以及学科发展这样对学生报考十分关键的问题,更是知者寥寥。应该说生物学与机械制造、物理学与工程物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还是存在非常显著的区别的。这些区别对优秀考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的选择决策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否则难免出现入错行乱点鸳鸯谱的后果,吃苦头的只有考生自己。
    
怎么办?
    
考生和家长急需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独具慧眼,方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慧眼来自哪里,来自经验。家长已经为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费了很多脑筋,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仍然很有用。
    
过去有关孩子教育的历次选择中,家长们考虑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我想第一条就是学校的质量。判断一所学校质量好坏的标准又是什么?当然首推师资。这个标准对判断大学依然正确有效。好老师是好大学的灵魂与根本。拿到任何一所大学的宣传材料仔细研究一下,不难发现,评价大学老师的质量有这么几个公认的指标:
    1
、科学院院士(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历史比较长)
    2
、工程院院士(工程科学,历史比较短)
    3
、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师(没有设立院士称号,比如经济学、法学、文学等)
    4
、长江学者(年轻的,在海外获得较高学术成就的学者)
    5
、博士生导师
    
有兴趣的话,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照表,结果会一目了然。科学的决策来自调查研究,来自第一手的信息,这一点很重要。得到这些信息并不难,有了这个指标,你心中就有了比较大学的第一把尺子,而且是非常有效的尺子。
    
第二个标准是校风,也就是一所大学的精神与文化特质。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素质与思想是出来的,环境熏陶、养成非常重要。家长们应该清楚这句话的含义,家有家风嘛。本科阶段正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对自己的人生、对别人以及外面这个世界进行观察思考,并由此形成自己初步的人生信念更加重要。否则你只能是一个残缺的人,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必然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因此,孩子在人生这个宝贵的时期,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是个大问题,马虎不得。毫无疑问,应该让孩子在一所有精神的大学读书。让自己的孩子通过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刻苦锻炼,学会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学会不断努力、咬紧牙关,学会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学会负责任,学会爱心…… 一所大学的校风不是一簇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历史的沉淀。因此,家长,尤其是有头脑、有志向的考生本人一定要关注学校的历史,学科发展的历史,看看每一个你所感兴趣的学科经过了怎样绵绵不绝的积淀与传承,才能够形成今天这样的影响与地位。
    
说到学科,还有一个更加客观、权威的标准,那就是重点学科。这个标准可能很多家长与考生都比较陌生。的确,这也是评价大学与中学最不同的地方。中学都是语数外理化生地史政几门课。大学有了学科,很复杂。有的大学覆盖很多学科,称为综合性大学;有的大学偏重工科,称为工科大学;此外,还有医科、农科、师范、军事等。因此,从学科角度对大学进行比较是非常困难的。目前虽然有很多机构乐于此道,但指标均不够科学,而且总难以避免一些常识性的、可笑的错误,以讹传讹,危害不浅。因此,我们国家官方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最高主管机构专门提出在学科水平进行比较的指标,也就是重点学科,值得大家关注。比如数学、经济、计算机这些学科,全国大学几乎每所都有,那么,按照一个科学、精确的指标系统进行比较,将实力最强的学科命名为重点学科,这些学科不仅毫无疑问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有一些已经具有国际影响,国家也将根据这个标准给予重点学科资源方面的倾斜与支持。
    
根据上面的介绍,家长和考生应该清楚选择重点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看各个大学的宣传材料是,还要仔细研究、比较重点学科,这是第三把非常有效、而且容易理解与判断的尺子。另外,有心人通过比较重点学科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大学、尤其是其优势学科的认识。近年来,大学升级、系科换名、学校大跃进现象严重。很多大学都称自己是综合性大学,家长和考生千万要用自己的眼睛看清楚,比较一下重点学科,你就知道各个大学是否够综合,或偏重在哪里。
    
有以上三把尺子,简单快速地量一量各个大学基本不成问题。
    
接下来要量一量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与其他孩子都有所不同。你的孩子经过十二年寒窗苦读,终于有了可以竞争中国最好大学的实力。但前面讲了,大学、学科很复杂。虽然通过师资、校风与重点学科的比较可以发现大学的差别,但你的孩子终究要选择一个具体的大学与学科,怎么办?好大学、好学科很多。实事求是地讲,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学科也有自己的特点与要求,哪个适合你的孩子?问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的孩子目前是很优秀的学生。作为这样一个孩子的家长,你应该如何考虑这个问题呢?
    
很多家长在高考咨询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孩子四年本科毕业后就业怎么样?我完全能够理解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以下事实,请家长们关注一下:
    1
1999年大学扩招,2003年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成了大问题,人大、政府、媒体都很关注这个问题。
    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政府、企业等单位用人的层次会不断地、快速地上升。
    3
2004级的大学生本科毕业在2008年。
    
由以上三条,大家能够得出什么推论?200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会更大。从现在硕士生、博士生考试的激烈竞争中大家更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现在为孩子选择学校与专业,如果考虑不到上面的因素,那就是真正的近视眼了,孩子将来会很辛苦、很难受。
    
因此,特别希望家长们研究一下各大学、学科学生的出路如何,至少是最近三、五年的情况。本科生免试、考试继续读研究生的比例(在本学校,或推荐到其他学校、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比例,这个比例自然与博士生导师数量密切相关);本科生直接就业的情况(是去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学校,还是去工厂、企业);本科生能够去美欧的世界第一流大学读研究生的比例等,这些数据与你的孩子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再说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常常把专业与个人特点比喻成鞋子与脚的关系。鞋子与脚自然是越合适越好。如果不合适,在城市里草地上散步也凑合,但要爬山、长跑,鞋子与脚之间哪怕一点点的不合适都会是决定命运的大问题。这句话怎么理解?你的孩子目前的状态证明他(她)是他们这一个年龄层中的佼佼者,他(她)最有希望,也最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领跑者,各位家长,各位考生,有这样的期望吗?你们的孩子将来面对的任务不是散步,而是爬山与长跑,是高层次的竞争。这种竞争必须要求他们的个人特点与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之间具有极高度的匹配。这自然是比就业更重要的问题,对你的孩子而言,也可能是更现实、更关键的问题。夫志当高远,人类历史上无数领跑者的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一定要问一问,你的孩子适合学什么,适合向哪个方面发展。然而,我也十分清楚,基于目前的现实,要家长、考生回答这个问题实在勉为其难。我们大多数学生已经被繁重的课业压迫得无暇它顾,我们也没有习惯和条件思考、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要承认这是个大问题。
    
那么,怎么办?
    
尽量创造条件给孩子未来发展留有余地,留足空间,留下弹性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家长、考生要有心、用心;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学校的特点。以人为本以考生为本的大学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出这样的条件。
    
从硬件上,大学要足够。这个大绝对不是面积,不是有多少钱和大楼。而是学科与教师。茫茫戈壁草原、银行与酒店绝对不是读书的好地方。判断大学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专业数量是一个重要指标。再结合前面重点学科的数量,你就很清楚大学有多。这个,对考生的意义在哪里呢?由于我们目前绝大多数考生、家长不清楚如何让自己孩子的特点与他们所学的学科要求之间做到象螺丝与螺母一样严丝合缝、滴水不漏,我们就必须考虑给他们尝试、见识、与选择的机会。我常说我们这些优秀的考生就象口袋里装满钱的顾客(钱是他们自己多年努力赚来的),目前都不太清楚自己要买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他们自己要喜欢,要真正适合他们的特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让他们进入一个综合性超市,还是直接进入一个五金店、药店甚至服装店呢?要知道,大学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是打基础,是为未来长远发展选择、确定方向。目前,严格意义上讲,大学本科已经不再是专业教育,而是基础教育。这个阶段,让孩子自己多看看,多试试,通过亲身经历为自己的未来定一个方向最要紧。所以,好学生要进学。经过本科阶段的选择,到研究生阶段进入一个比较窄的、专门的、适合自己的领域深造是最明智的选择。
    
为此,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分流培养、因材施教厚基础、宽口径成为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配套的措施是本科招生按照学科类,而不再是具体的专业;大文科、大理科的培养模式(如元培班);鼓励学生学习二学位,选修,辅修;允许学生转系、转专业;大力发展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并提高公共选修课在学生课程中的比重;通过高质量、丰富的讲座、社团活动这个第二课堂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
    
总之,要为自己的孩子谋未来,谋发展,就一定要多调查、多思考、多比较。以上是笔者本人的一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 标签:谈心 
  •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