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章学习与考前复习内容难点与要点点拨 |
|
伴您休闲网职场频道 时间:2005-06-19 21:49:10 来源:网友上传 |
|
|
|
|
|
|
|
      《鲁仲连义不帝秦·战国策》分析鲁仲连这一人物形象:本文通过描写鲁仲连坚决反对尊秦为帝,歌颂了这位齐国义士坚持正义,为人排忧解难而无所取的高风亮节,文章主要写的是发生在鲁仲连和辛垣衍之间舌剑唇枪的激烈交锋,矛盾的焦点在帝秦还是抗秦,鲁仲连首先从大义上讲明抗秦救赵的道理,继而深入剖析帝秦的害处。
      他以古论今地证明暴秦可以使魏王“卒就脯醢之地”;再以邹鲁小国维护国家尊严的事例,尖锐地指出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最后,将魏王受到秦钳制的处境和辛垣衍的不能得故宠的后果提示出来,使对方猛醒,鲁仲连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作证据,既从道义上说服,又从利害关系上打动论敌,终于使对方心悦诚服,不敢再言帝秦,锋利的辩论和凛然的正气,以及不图酬报的节操,都构成了鲁仲连这一特定人物形象。
      《侍坐·论语》试分析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性格,并对比他们的不同: 作品通过师徒之间的对话表现人物不同的鲜明性格,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说话口吻。子路的率直,老师的发问声尚末落地,就一马当先作答,他要治理的国家是一个千乘大国,而且有强敌,灾荒,但在子路,只需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使民既勇敢又‘知方’,一个朴直率真的形象出现了。
      冉有则是谦虚有礼,他要治理的国家是个小国,而且只能办好“足民”的事,至于礼乐及其他,则自谦不能了,子路说话用“加法”,所治的国家不怕大,苦难也不怕多,自信取提效果却不小,冉有则用“减法”,方六七十,还觉得大,又修正为五六十,而且治理的期待也尽量保守着讲,一狂一谨的对比;至于公西华“愿学焉”的不落把柄,善于辞令,简直就是一位外交家的说话技巧。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分析本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对齐宣王讲了自己关于王道的主张,特别注意把自己的主张说得简单易行,同时强调,政治与齐宣王之流的“大欲”非但不矛盾,而且是其获得满足的必要条件,在此过程中,孟子没有进行抽象的说教,而是采用形象生动的故事,循循善诱。
      最精彩是孟子从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说起,一边为齐宣王开脱,一边把这件小事与仁政的大原则联系起来,将齐宣王的兴趣引到仁政上来,宣传自己的主张。把对方巧妙,不露生色地引入自己的论题中,在轻松愉快,充满体谅的谈话中,引出仁政的主题,层层深入,引譬论证,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水到渠成的和盘托出,真可谓举重若轻。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 孟子是位语言大师,文中多处用比喻,极富表现力,如缘木求鱼,挟泰山以超北海,明察秋毫等,成为后世习用的成语,此外,逼真的对话语气,排比,反问句式的运用,都使文章气势充足,犀利流畅。
      《齐桓晋文之事》讲了仁政的几个方面: 分三个方面来写,推恩:君主要以仁慈之心对待民众;制民之产:让民从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教化:让民众都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民向善。
      《庄子·逍遥游》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庄子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即如何达到绝对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文章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实物到尘埃,从植物到动物述说,没有一个是真正获得自由。
      那么真正的自由是如何获得呢,庄子提出了“无名、无功、无己”的方法,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三无,所强调的其实是一种主观意态,也就是真正自由者在精神方面的自我解脱。作者用“尧让天下于许由,肩吾与连叔的对话,惠子与庄子的对话”三则寓言分别说明几位高明之士对名、功、己的态度,实际是在反复开导人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功名,真正的自由,在庄子这里,不是由否定世界而获得,而是由主观上的超越世界而达到的。
      分析《逍遥游》的艺术风格: 这篇文章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古代散文中罕见的杰作。文章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表现汪洋恣肆,仪态万千的艺术特点。第一,语言生动,挥洒自如,活波流畅,节奏感强;第二,文章想象丰富奇特,变化多端,笔法夸张,的想象,雄阔奇丽,充满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第三,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的表达他的思想,多用灵活的比喻和民间寓言故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本文已被浏览 6156 次)
|
|
|
|
| | | |
|